怀生态文明委〔2025〕9号
各镇乡街道、各成员单位:
《怀柔区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中共北京市怀柔竞彩猫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怀柔区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中共北京市怀柔竞彩猫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
2025年6月2日
(联系人:刘峻玲;联系电话:010-69654314)
附件
怀柔区花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深入落实《关于深化生态文明实践,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首都花园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怀柔区实际,落实花园城市建设新标准,通过统筹分析实施条件,整体谋划实施路径,详细测算项目资金,为制定年度项目计划和谋划重大项目奠定基础,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怀柔区以科学城为统领的“1+3”融合发展新格局,突出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怀柔花园城市建设目标及5项重点任务。以“山怀水柔,人和花开”为规划愿景,努力把怀柔区建设成为“山水绕城、森林拥城、花园融城”的幸福美丽现代化新城。
二、重点任务
从夯实首都生态涵养基底、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彰显怀柔山水特色、构建百姓美好生活、促进全民共治共享5个方面出发,共制定5项重点工作任务、19项具体实施举措。
(一)践行“两山”理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立足生态涵养区定位,坚持生态为立区之本,保护怀柔原生生态格局和风貌底色,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生态底色成为怀柔底气。
1.完善生态保护及安全韧性体系。坚持底线思维,常态化开展森林防火、生物防控、防灾避险、生态安全监测感知、韧性城市“一图一网一体系”等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和协同响应机制。持续推进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山修复治理等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开展林木抚育、林分结构调整、生态保育小区和自然带建设,加强森林湿地健康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森林健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水平。
2.传承长城文化带山水人文特质。打造历史文化底蕴与秀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的长城文化自然公园带。严格保护长城遗产,修缮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等段落,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推进长城文化带生态保护,推进怀沙河、怀九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沟域水系专项治理,修复山水生态本底。展现浅山长城景观风貌,保护和梳理长城景观观赏视廊,进行彩叶林景观带建设,营造北方山林大地景观,打造花园城市长城文化展示窗口。以慕田峪主景区为核心,对黄花城景区、响水湖景区、箭扣长城、青龙峡景区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重点提升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设长城文化带绿道,结合景区及绿道沿线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以绿道联动长城文化带沿线历史文化资源。
3.保护燕山风情带自然文化脉络。梳理燕山风情带自然文化资源,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强化西北部山区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环首都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协同建设燕山—塞罕坝国家公园。推进北京怀柔喇叭沟门市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突出科技支撑,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和科普宣教体系,促进中华斑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回归,提升全民保护意识。整合喇叭沟门国家森林公园、龙门店森林公园、银河谷森林公园、汤河口湿地公园、琉璃庙湿地公园、崎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公园,构建山地森林成片、河流湿地连线的自然公园序列。
4.夯实大地田园景观基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以怀柔科学城科学田园片区为核心,结合怀柔特色林果花产业,在北房镇、桥梓镇、宝山镇建立农田生态景观示范点和集聚连片的休闲农业示范区,构建山水林田有机共融的特色田园景观。依托科学城带动优势,以“科学田园·渔阳北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引领,推动田园型村庄三生空间融合。聚焦科学城强化生产与科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建立绿色科技创新理念展示区。
5.做强传统林果产业,创新新型花卉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机制,继续做优板栗、核桃、红肖梨等优势传统林果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等方式促进三产融合。依托集体林场和怀柔乡土植物科普园技术支撑,优先选育溲疏、胡枝子、木本香薷、紫菀、侧金盏花、禾叶山麦冬、丁香叶忍冬等怀柔本土品种,培育一批用于首都花园城市建设的乡土彩化苗木、地被花卉、室内花卉生产示范基地,让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高价值”。
6.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古树公园建设。突出重点保护,加强对濒危、衰弱古树的抢救复壮工作,对怀柔镇红螺寺古油松群、雁栖镇古槐、渤海镇古板栗、九渡河镇中华五角枫、宝山镇槲树、杨宋镇古柏等珍稀古树、千年以上树龄古树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树进行特别保护,建立古树名木及生境整体保护试点。深化全面保护,扩大古树保护和古树资源普查范围,加强古树后备资源和重要单株古果树的管理、养护和培育。创新古树文化活化利用新场景,延展古树名木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城市更新、古树特色游线策划等工作,在雁栖镇北湾村,渤海镇慕田峪村、田仙峪村,九渡河镇吉寺村、局里村,杨宋镇仙台村等地建设一批具有全市示范性的古树主题公园、古树村庄和古树社区,开展以原创设计为引领的文创产品开发和文创活动策划试点,打造一批古树名木文创产品品牌。
(二)强化首都功能,塑造花园式特色功能区
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发展定位,紧密围绕“一城两都”建设,不断强化首都功能重要承载地作用。通过花园城市建设,打造怀柔科学城、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3个花园城市精华片区,进一步彰显“一城两都”国际化品质。
7.建设怀柔科学城花园式国际科创功能区。打造国际化的地标景观,以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为核心,通过科学城地标周边的绿色公共空间环境建设,凸显山水意境与科技动感的聚核之芯。营造国际化的无界融合环境,全域贯彻“无界”理念,推动各类型用地边界有机融合、开放共享,以复合绿廊和城市绿道为纽带链接全域的无界公园、共享街区,使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绿色公共空间融合联动,营造“花园里工作,公园里生活”的环境。烘托国际化的科学活力氛围,绿色空间植入定制化的咖啡厅、健身房、阅读室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公共小品装置,丰富绿地休闲交往功能,充分利用城市客厅等综合服务中心的室内外场地,举办多样化的科学家、艺术家跨界合作活动,让科学家享受便利自由的生活休闲方式,以艺术激发科学家灵感。打造国际化的智慧创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走出实验室,走进市民美好生活,以智慧花园示范点、智慧花园综合体丰富绿色公共空间的智慧科技体验,以科学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打造科普旅游圣地,引领智慧创新的科学之城。
8.建设雁栖湖国际会都花园式国际交往功能重要承载区。结合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质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会都核心功能,推进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公共景观绿化提升,以东方山水意境迎接国际宾客。兼顾日常运营,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建设功能复合型会都,进一步提升雁栖湖国际会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会都服务品质迎接国内外游客。凸显区域文化科技底蕴和生态示范效应,建设绿色生态智慧会都,以生态科技支撑对接国际标准。
9.建设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花园式文化聚集区。营造国际化的花园式公共环境,强化影视基地文化创新驱动引领,依托影视基地、影视小镇等复合空间,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建设影都特色场景化绿色空间。结合环境公共艺术、影视文化创意主题公园,提升公共环境的花园感、艺术味,建立统一的花园基调。健全国际化的文旅服务品质,结合影都全业态体系,积极引入潮流店铺、风格餐厅、特色市集。完善文旅服务体系,统筹文、旅、商、园林、数字资源,加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游线设计及活动策划,助力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升级,吸引更多市民“来影都过周末”。
(三)彰显怀柔山、水、林、城特色,健全廊、道、园、斑景观游憩体系
紧扣怀柔大尺度蓝绿空间特点,“点线面”联动提质,从风景廊道、绿道系统、公园体系、灰色空间4个方面彰显怀柔山、水、林、城特色,强化三生空间融合。
10. 强化区域门户和全域重要风景廊道。服务重要活动,通过多途扩绿、增彩延绿,重点绿化彩化雁栖湖联络线、北台路、杨雁路等展现怀柔门户形象的联络线迎宾廊,以及怀柔北站、怀柔南站等枢纽场站景观形象。结合特色资源,提升台关路、北台路、怀长路、怀黄路、京漠线、范崎路、安四路等串联风景的公路风景廊。保护和引导水润怀柔的水系生态廊,在怀河、小泉河、雁栖河等城区河流水系构建绿带相连、慢行连通、视线通达的城市河流景观视廊体系和慢行系统,在怀沙河、怀九河、雁栖河、沙河、白河、汤河等山区河流水系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构建自然共生、风貌协调的水环境。依托老城区路网体系,构建“三纵十横”城市画廊,营造景观优美、绿荫覆盖、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建设怀柔科学城绿色街道网络,结合科学城特质营造街景一体化的活力新场景。
11. 城绿畅联,构建全域功能复合的绿道系统。依托绿色空间、河湖水系、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构建层次鲜明、功能多样、内涵丰富、顺畅便捷的怀柔品牌绿道。落实市级绿道专项规划,打造长城文化带绿道和雁栖河—怀河滨水绿道2条市级品牌绿道。依托新城生态绿地格局和生态空间品质,推进50公里长的区级怀柔新城公园环绿道建设,因地制宜挖掘百姓身边的绿色空间,密织社区级绿道,推动新城绿道连通成网。依托山区、浅山区山水文化景观资源,结合森林防火步道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连山串水融文化的森林步道体系,以线带点带动乡村发展。
12.扩绿提质,优化新城公园体系。梳理新城公园体系现状问题,均衡布局、拓展功能、扩大规模、丰富形式,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园游憩分层服务体系。推进“两环两横两纵”游憩空间结构落地,健全怀柔新城绿色空间体系,实现城绿有机融合。推进规划绿地落地实施,结合城市更新、拆违腾退,持续增加绿地总量。充分利用各类绿地开敞空间,加强城市公园、生态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口袋公园建设,丰富绿地服务类型,提升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完善公园复合功能,结合全龄友好公园、无界公园等专项工作,重点区域主题化提升,通过预留弹性、破界融合等方式将公园绿地与体育、教育、产业等复合利用,以“公园+”丰富绿地服务效能。
13.多元建绿,提升新城绿量彩量。织补整合城市绿色网络,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背街小巷、第五立面、高架桥体、桥下等灰色空间,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多元手段扩大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绿视率。落实全市城市彩化行动要求,增加乡土彩叶植物、适应冷凉气候植物的使用,注重四季色彩搭配,延长早春、初冬绿期。
(四)提升幸福生活体验,丰富多元花园城市场景
坚持以人为本,从花园生活场景、花园公服场景、花园乡村场景三个方面塑造与怀柔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花园城市场景,推动人、城、产、绿深度融合,实实在在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4. 服务百姓生活,营造舒适便利的花园生活场景。以花园生活街区为单元构建社区绿色生活圈,在03街区、10街区先行启动花园式生活示范街区建设,陆续启动01街区、02街区等其他花园式生活街区建设。鼓励单位低效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推进街区无界开放、设施共享、功能融合、社区共治。持续提升城市街区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在阳台、院落、住区、街道等区域打造“处处是花园”的花园生活场景。
15.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精致品质的花园公服场景。结合公共空间改造、老旧楼宇改造、绿色建筑改造等工作,对医院、学校、商场、办公园区等建筑周边公共空间进行花园式提升,统筹各类绿色空间,强化建筑内外景观的融合渗透,以科学城为示范,加强室内园艺美化,推广花园式办公区等示范场景。通过向上爬、向下垂、立面嵌、四周围、灵活摆等多种手法,实现城市公服空间灰绿融合。梳理怀柔山区、浅山区的特色景区景点资源,强化雁栖湖国际会都示范效应和“京韵满乡”品牌效应,以景区提质为抓手,结合乡村民宿、特色村咖、公共赛事,发展森林旅游、星空经济,推动沟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6.坚定北方山区小城镇文化自信,探索花园乡村场景。深入挖掘、积极探索怀柔特色乡村风貌,营建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花园乡村场景。开展乡镇街道绿化、乡村休闲公园建设,鼓励创新 “一院一树”“百村百院”“最美院落”等品牌活动举措,以“燕城—顶秀美泉”小镇、北沟村、喇叭沟门满族乡和长哨营满族乡为代表全面推进“一村一公园,一镇一特色”。以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引领,整合乡村建设协同发展资源,鼓励多渠道资金聚拢,协同共治,高质推进。
(五)推进城乡精细化治理,全民参与花园城市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设计引领,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共治共建共管,共同提升花园城市精细化、规范化、人性化治理水平。
17.规划设计技术引领,推动花园城市精细治理。落实总体规划要求,以街区控规为抓手,强化刚性管控和建设要求传导,精细化展现怀柔特色,以高质量的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强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的组合与统筹,精心塑造花园城市景观风貌,引导花园街区风景廊道、城市第五立面等特色景观要素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推进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园艺师“三师融合”模式,分片区、分专业为怀柔花园城市建设提供全过程专业技术服务,为花园城市建设项目库储备资源,推动解决花园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协同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18.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广泛动员基层党组织、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参与怀柔区花园城市建设。鼓励“一城两都”各机构发挥优势力量,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策划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观察活动、市民文化节、科学城开放日、会都开放日、影都市民活动节。发挥互联网优势,持续打造“同植科学林,共建科学城”义务植树品牌活动,推动全民参与花园城市建设。
19.探索政策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广泛参与。完善政府统筹和引领职能,落实市级投融资相关政策,创新企业参与机制,畅通社会资本参与路径,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拓宽花园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凝聚社会发展共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花园城市建设活动,鼓励基层探索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保障措施
明确总体部署、工作任务、节点安排、工作协商与保障机制,确保花园城市建设任务高效高质推进。完善政策机制,研究政策创新和程序改革,结合专项行动,建立“花园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充分利用林长制、河长制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责任。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首都花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引导市民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